近年来,随着嫦娥探月、北斗导航取得圆满成功,中国正用科技实力在国际舞台上振臂高呼,打破以西方国家“卡脖子”的局面。这些科研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背后一流学科稳固的支撑,是一代又一代人踩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垒起来的——教育,始终是时代交接、技术传承的核心命题。
世界一流大学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担负着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重要使命。武汉大学早在2014年就率先完善顶层设计,先后出台本科生走进实验室、科研机构教授走向讲台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管理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成立大学生科研训练专家指导委员会,探索国家级高水平科研机构培养本科生的路径和方法。特别是依托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三个顶级科研平台开展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让高校里科研机构的教授们走进本科教学,让本科生投身实验室,实现从课本向创新创业的飞跃。
高校“谷仓”效应 与科研机构“重研轻教”
本科培养提倡通识教育、基础教育。然而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需要多学科、多门类的专业交叉,传统课堂教学难以打通专业界限、优化知识结构。如果把基础性的知识比作炼好的铁水,实践实操能力的培养就好比模具和铁锤,没有后者的塑型与锤炼,学生根本无法“成器”,而是被囚禁在高校与企业的“谷仓”之中,与国家科技创新要求间存在巨大鸿沟。
过去大多科研机构都呈现出重科研轻教学的趋势。教授在实验室里埋头科研而鲜关心教学,脱离了大学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国家强调大学生创新创业,而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困境可以被归纳为四个方面:创新起点低、创新水平低、知识结构不完善、国际影响力小。“不少本科生尚未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与产业前沿信息脱节,容易‘拍脑袋’想项目,既缺乏‘科技硬核’又没有‘商业硬核’,在国际激烈竞争更难冒出头。”团队成员郭迟教授说道。
四维融合、三优同创的大胆尝试
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武汉大学确定了把国家级科研机构中的“优秀人才、优秀平台、优秀项目”等三优科技资源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一起协同创新的工作目标,提出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知识融合、国际融合”的“四维融合、三优同创”培养模式。
首先是科教融合。充分发挥高校里国家级科研平台软硬件、理论资源、中青年科技人才的独特优势,坚持科研带动教学,提早挖掘具有创新创业潜能的本科生,少走弯路、提早进入科研项目实践。团队成员姜卫平教授介绍道,“在大一夯实基础阶段,我们结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开设系列讲座,以深入浅出方式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然后我们从国家级科研项目中找出适宜于大学生科创的基础载体,相当于给他们一个巨人的肩膀,让他们站在这个肩膀上开展发明创造。并配备专业的导师团队予以指导,提供经费支持,鼓励本科生结合自身专业加以创新申报国家级大创项目;最后带领本科生团队撰写发表专利论文,将此类成果投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实现转化。
联系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95号融科中心T1-601 联系电话:027-87560268